日前,哈尔滨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首个雪雕作品“雪人先生”刚刚揭开神秘面纱,迅速成为冰城一大热门景观。人们为壮观的雪雕赞叹之余,也会疑问雪雕“原材料”怎么来的?
12月9日,记者来到太阳岛雪博会制雪场地蹲点,现场见证造雪团队的“神奇魔法”。今年,他们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加紧造出用雪量创新高的15万立方米白雪。
传授“秘籍”
造雪用水须达饮用级别
天然雪不仅供应量难以保证,更因为质地过于绵软无法满足雕刻需求。人工造雪则能够保证质地统一且易压成块,成为制作雪雕的最佳选择。
入行16年,雪博会制雪组班长孙超每年入冬后都要守在造雪一线。“现在白天的气温高于-10℃,气温高不适合造雪。不造雪时要检查制雪机和水管,确保晚上造雪的质量。一旦雪里出现黑色杂质,其所在位置会因吸热导致融化,影响雪雕美观。”孙超告诉记者。为此,用于制雪的水不能有杂质,须净化后达到饮用级别才可以使用。“今年雪博会用雪量大,我们把原来长60米、宽30米、深1.5米的净化水池的长度增加到80米。因为不断循环,净化水池里水不会结冰,确保我们制雪用水。”
依据经验,持续稳定在-10℃以下的气温,才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雪。为此,孙超和同事们每天紧盯天气预报,实时监测现场温度。“每晚,我们就守着这十几台制雪机。16年来,制雪机换了3茬。那边红颜色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黄颜色的是2003年前后买的,也有20多年了。现在的主力制雪机,是这些绿颜色机器。”
进入雪博会用雪高峰期,每天从18时到凌晨,孙超和40多名制雪工作人员,两班倒、24小时守护着制雪机,全力保障造雪品质。“白天觉得累,到了晚上机器一响,立刻就精神了。”孙超说。
特殊“技能”
听声音判定机器“病情”
今年,哈尔滨雪博会计划用雪15万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5%。但今年降温较晚,意味着孙超和同事们每天要保证至少5000立方米的造雪量。
在混杂着冰雪路面和多处矮坡的制雪场上,紧跟孙超检查设备的脚步有些困难,稍不注意就会滑倒。这样的路面,孙超已经走过无数次。“设备戗风、管线内结冰和断电,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孙超告诉记者,设备戗风是指风向变化导致制雪机逆风喷雪,雪喷不出去就会把机器埋住;水管内结冰,会供不上水。最麻烦的是断电,这将严重影响制雪进度。因此,他们除了定时检查水管是否堵塞、监控用电设备之外,还要时刻关注风向。晚上,造雪设备开启后,每人轮流值班1小时,在-20℃的气温下巡视。工作时间长了,他们甚至能从机器转动的声音中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最累的时候是处理设备戗风。一台设备近千斤重,就算是借助冰雪路面,调整方向也很困难。没办法,只能硬上,必须得保障设备安全和制雪量。”孙超告诉记者,20多名值班人员要转动十几台机器需要一个多小时。有时候刚完成转向,天亮了气温升高,只能停止制雪。“眼瞅着雪博会开幕日期逐渐临近,希望气温能再降一些,让我们每天制雪的时间长一点。”
高寒天气下作业,制雪组队员无论把自己“武装”得多厚,冻透是必然。回到屋里,热空气刺激皮肤痒得难受,不少人得了冻疮。“看到雪博会越来越受人关注,希望家乡的美景让更多人看到。”孙超说。
夜幕降临,制雪组开启制雪机,机器轰鸣、雪花飞舞……孙超和同事们坚守在一旁。经过一夜忙碌,场内将堆砌起3米高、数十米长的雪堆。天亮后,5000立方米的雪堆将被运往各个雪雕现场,再经过压实成坯,专业的雪雕雕刻师将会把雪坯变成精美绝伦的雪雕作品。
据悉,今年哈尔滨第37届太阳岛雪博会计划建设265个雕塑,较去年增加23个。相信在孙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市民游客将在今年的雪博会上,欣赏到丰富多彩的雪雕作品。
来源:哈尔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