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冰城“抓豆腐”的王崇伦
作者 胡珀

 

黑龙江被称为“大豆之乡”,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尔滨市却出现了群众买豆腐难、吃不上豆腐的情况。1980年8月,王崇伦带职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豆腐生产供应的问题,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他的事迹在1981年3月29日的《人民日报》予以报道。

 

“深入实际,摸清底子,亲自下力一个接一个地解决”

 

 

 “大豆之乡”百姓吃豆腐难

 

豆腐是哈尔滨市居民冬春季节的主要副食品之一,豆腐虽小却营养美味,在民间流传着“豆腐端上桌,医生去补锅”这样一句话,其供应情况如何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黑龙江省盛产大豆,被称为“大豆之乡”,但是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管理不善,燃料、运输成本提高等诸多原因,1969年,哈尔滨市开始实行豆腐凭票供应,出现了百姓“吃豆腐难”的情况,且这个问题在十几年内也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部门每年都收到许多批评信。

 

 

1979年11月,中共哈尔滨市委政研室专门组织人员调研哈尔滨市豆腐供应为什么紧张的问题,调查结果是:1979年哈尔滨市的豆制品的供应相当于解放初1947年的水平。其中,水豆腐可供应130万板,比1947年提高45%;如果按照人均计算,则水豆腐的供应要低于1947年。原因是1947年哈尔滨有144家豆腐坊,年加工干豆腐、水豆腐等豆制品能力为1100万斤,而这一年该市人口仅为66万人,平均每人每年能吃到水豆腐140块;1979年,哈尔滨市全市人口190万人,平均每人每年只能吃到豆腐70块。

 

 

此外,哈尔滨市豆腐生产网点从1970年的95个下降到1979年的82个。其中国营加工点由38个下降为29个。1979年以前的几年,每年全市豆腐行业亏损都达到70万元以上。当时哈尔滨市7个区,除了动力、平房两区外,其余5个区的生产网点布局都有空白点。其中:道里区北部居民达到20万人口的地区,豆腐供应竟然是从5公里以外,顾乡、正阳河的豆腐生产车间用手推车拉运过去的。道里区斯大林公社和通江公社的居民反映:“1979年入冬以来豆腐供应情况不如1978年。临江商店去年每天来两次豆腐,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今年每天只是上午来一次了。”有些豆腐供应点早上8点钟以后才开始卖,双职工家庭很难买到,切实存在着“干豆腐厚,水豆腐薄,排大队买不着”的现象。

 

清晨走访供应点,夜晚出入生产车间

 

1980年8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崇伦,带职到哈尔滨任市委副书记。他刚一上任,市委第一书记文敏生在向他介绍情况时就建议他先抓好豆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王崇伦听了介绍,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怎么能让“大豆之乡”的人吃豆腐那么困难!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跨进了豆腐坊。此后整整两个多月时间,王崇伦清早起来走访豆腐供应点,夜晚出入在各个豆腐生产车间。他一边调查,一边解决豆腐生产和供应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在他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上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王崇伦时时思考着尽快解决豆腐生产供应“老大难”问题。

 

经调查,豆腐设备严重老化,生产能力太小是“吃豆腐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29个国营豆腐车间的生产用锅炉,有20台“炉龄”超过20年,13台更是“老掉牙,凑合用”,假如停用,每天要减少生产豆腐3000板,因此不得不带病运转;有一个车间安装着一个效率很低,消耗原料严重的“豆腐生产自动线”;有的豆腐车间厂房破旧,冬季没有取暖设施,雾气沼沼,伸手难见五指,也影响生产。

 

问题搞清楚后,王崇伦立即向市委作了汇报。“在市委的支持下,更新了13台旧锅炉;翻修车间厂房的领导小组也在他的过问下成立了起来。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自动线’。还把一个别的车间改造成生产豆腐”车间。 

 

198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陈坚发采写的报道《王崇伦抓豆腐》。报道中说,王崇伦“到车间摸索泡豆、磨浆、过罗、煮浆、煮脑、压型等六个环节的‘优选法’,总结推广了在这方面搞的比较好的南岗豆制品厂的经验,建立了标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制度。还组织职工选举出18名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做到每个车间都有两名主任轮流值班,严格把住了质量关”。王崇伦还与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帮助开办起来一个又一个新的豆腐供应点。该报道配发的《编者按》强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些问题,不要停留在口头议论上,要像(象)王崇伦同志抓豆腐那样,深入实际,摸清底子,亲自下力一个接一个的(地)解决,直到抓出成效来。” 

 

豆腐生产供应“打了翻身仗”

 

在王崇伦和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的持续关注推动下,哈尔滨市的豆腐生产供应“打了翻身仗”。1980年,太平、道外、动力区翻建了4处豆腐车间,不久,南岗区也翻修了豆腐车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省第二轻工业局下发文件,对国营和集体企业生产干、水豆腐的销售收入,给予免征一年工商税照顾。1981年底,哈尔滨市国营豆腐生产车间31个,社会生产点74个,水豆腐最高产量每天可达万板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干豆腐日生产能力可达5万至6万斤,素制品日产1.5万斤左右,保持了1980年的水平。1982年4月2日,道里豆制品厂从日本引进的水豆腐生产设备批量生产;3日投入市场供应,供应网点暂定道里市场食杂商店二营业室、大安商店、工程商店,每天凌晨4点送豆腐,5点开始供应,每小块零售价0.035元,每张豆制品票供应8小块……

 

1983年,哈尔滨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费豆腐量达到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一时间, 一首新民谣“干豆腐薄,水豆腐好,随时随地买得到”在百姓中流传开来,体现了人民群众由衷喜悦之情。

 

(刊登于2019年12月6日《中国档案报》第4版“旧读新赏”栏目)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