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北部,是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加工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城市。在党的领导下,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哈尔滨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及日伪残余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针锋相对的斗争。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开进东北。“八一五”日本投降后,苏军在哈尔滨设立了卫戍司令部,对全市施行军事管制。以李兆麟为首的部分抗联同志随苏军进入哈尔滨,成立了“抗日联军哈尔滨办事处”,协助苏军接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机关,以及各类仓库、财产和物资等。我党在哈尔滨从事秘密工作的一些同志以及在日寇投降后、由狱中释放出来的革命者共约30人,在“东光寮”(原日特公寓)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当时的哈尔滨在苏军管制下,解散了临时拼凑的哈尔滨市地方临时治安维持会,成立了滨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任命原伪滨江省民政厅厅长谢雨琴为省长,李兆麟为副省长,哈尔滨工商界头面人物张廷阁为市长。这个时期,哈尔滨形成敌我友三方共存的局面。

 

为争夺哈尔滨,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年9月初,中央派钟子云等同志以中央代表和八路军总部参议的名义到东北。当时毛主席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由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他指示:到东北后,与苏联红军取得联系,尽快建立军队和地方政权。此时,彭真、陈云等同志已先期到达沈阳。10月中旬,东北局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和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派钟子云、王建中、李桂森等20余名同志赴哈尔滨开展工作。钟子云到达哈尔滨后,即与李兆麟及“北满临时省委”的负责同志联系,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撤销了“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了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滨江工委成立后,着手建立党的武装和政权。10月14日,由李兆麟出面,以滨江省政府的名义组建了哈尔滨市保安总队。同时,组织接收了哈尔滨及滨江省所属的14个县的政权,先后成立了哈东、哈西、哈南、哈北四个专署和党的地区委员会,以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建立了军分区,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1945年11月中旬,陈云、张秀山等抵达哈尔滨,组建了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和松江省军区司令部,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和哈尔滨市委,组建北满铁路总工会、哈尔滨总工会、中苏友好协会等群众组织,在发动群众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此间,我党从关内陆续派来党政军干部四百余人,这些人到达哈尔滨后,大部分被派到各县发展武装,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权,成为我党在部队中的骨干力量,为哈尔滨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优秀的干部。

 

11月17日,苏军为履行《雅尔塔协定》,决定把哈尔滨的政权移交给国民党政府,故令我公开的党、军机关及武装部队在11月23日前撤离哈尔滨。据此,中共中央北满分局、松江省委、省军区和哈尔滨保安总队的二、四大队撤到宾县;保安总队和另外三个大队,改编成三个团,撤到“三肇”地区。哈尔滨市委和其他做党群工作、以及不穿军装的同志,则在苏军保护下继续留在市内做群众工作,等待苏军撤离,为接收哈尔滨做准备。

 

1945年12月底,国民党“东北行营”派关吉玉、杨绰庵等接收大员带“铁石部队”的250余名武装人员来到哈尔滨,并在1946年1月1日接收了滨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及所属机关。但哈尔滨的实际统治权仍在苏军手中。国民党接收大员不顾全市人民企盼和平、安宁的迫切愿望,互相争权、分赃,秘密建立了地下军和特务组织,进行暗杀和破坏活动,一心对付共产党。处于地下的哈尔滨市委以中苏友好协会的名义作掩护,与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而退出哈尔滨的同志,在北满分局和松江省委的领导下,深入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搞土改、剿匪,建立农民武装,锄奸反霸,肃清敌伪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周围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我党、军机关和武装部队撤出哈尔滨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对战局做出正确判断,指示在哈尔滨外围彻底发动群众、肃清顽匪,扫除周边障碍;在内要增调军队、培养干部,为解放哈尔滨做准备。确定了“击溃土匪、抢占县城,对土匪占领的城市,最好争取不战而进”的方针,至1946年3月,哈尔滨周边土匪基本肃清。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做出“北满部队应集中相当力量,相机争夺哈尔滨”的指示,抽调大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